很少人能承受超過五千次的失敗,來完成自己的理想,而本文的主角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正是這種人。
有「現代愛迪生」、「英國賈伯斯」之稱的英國戴森公司(Dyson Ltd.)創辦人詹姆士.戴森,為了改良傳統吸塵器,五年內,嘗試了五一二六次的失敗模型,終於在一九八三年成功的設計出無塵袋吸塵器(G-Force)。
戴森生長在英國鄉間諾福克(Norfolk)的中產階級家庭裡,父母都是從事教職工作。回想成長過程,戴森認為,一九五六年,父親因癌症去世,以及愛上馬拉松帶給他人生極大的影響。
父親在他九歲那年離開。
他說:「我覺得自己像一隻被世界遺棄的『落水狗』,再也沒有人可以幫我。所有男孩成長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我都要自己解決,這或許是讓我變成一名『戰士』的主要原因。」
在戴森的自傳《超越可能》(Against the Odds)這本書中,他分享自己的童年經歷。父親的離世,讓他得強迫自己盡快長大;環境的訓練,也讓戴森展現出過人的堅忍。
戴森是家裡老么,在和年長兄姊以及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他得讓自己更堅強,「我任何時候都沒有因為年紀小而準備輸。」戴森事後回想,這些相處經驗,他體會到可以成功挑戰超越自己能力的事。也因此在經營事業過程中,永遠不畏懼大公司的威脅,每一場侵權官司,他都奮戰到底。
求學時期,戴森的成績並非佼佼者,加上身邊沒有父親、朋友不多,讓他在同學間有些自卑羞怯……。然而,十四歲時,戴森報名了學校一場三英里的馬拉松賽,沒想到竟然贏了。
這讓原來在學校表現不甚突出的戴森,對人生重新有了希望,「我發現,原來把大家遠拋在後的感覺那麼美妙!」從此,戴森愛上了長跑,每天早晨六點,他就會穿上跑鞋,在諾福克的鄉間跑步;晚上十點,同樣也會開始長跑,直到半夜。
戴森坦言,和跑步一樣,研發的過程其實是漫長又艱辛的,當他做到第5台模型的時候,第三個孩子出世了;第2627台模型時,資金短缺了;第3727台模型時,要靠老婆出門工作養家……。
後來戴森甚至得拿房子抵押,舉債度日,最後欠下了四百萬美元。
每當想放棄時,他就用愛迪生的名言激勵自己:「我從沒失敗過,我只是找到了一萬條行不通的方法。」
終於模型設計成功了,在日本上市,打開了市場,十年後,年營業額高達九百萬英鎊,戴森所設計的吸塵器,也成了英美日等國的第一品牌,他的投入獲得巨大的回報。
如今,英國每三個家庭就有一家用戴森吸塵器產品,戴森產品已遍及世界五十多個國家。此外,戴森不僅是英國第七大富豪,總資產高達三億英鎊(約五十億美元),更名列 《富比世》(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
您是否也在尋找一條堅持走下去的路,希望戴森的故事能成為您的激勵。
以下我們就來分享這位現代愛迪生,英國戴森公司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推薦書單:
1.橄欖:點亮地中海文明的聖物 (Olives: The Life and Lore of a Noble Fruit)
對許多人而言,橄欖可能只不過是喝馬汀尼時,放在杯底的一顆小小裝飾,但是當你一旦走進橄欖浪漫的國度中,便發現它所呈現出的畫面,竟是人間最豐富盛宴的縮影。它不僅是歐洲飲食文化中觸動奇妙味覺的美食佐料,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作者墨特.羅森布朗(Mort Rosenblum) 曾任美聯社特派員,是詹姆士戴森十分敬仰的作家。他形容這本書,是讓人一看就捨不得放下的書。他與作者還曾約定要在普羅旺斯種下他們的橄欖樹。
2.梅迪奇效應
(Medici Effect: What Elephants and Epidemics Can Teach Us About Innovation by Frans Johansson)
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了解猴子心思的方法;一位大廚混合意想不到的食材,如海膽和棒棒糖,徹底改變了烹飪專家的天地;一位工程師利用螞蟻的獵食行為,想出了監視戰區的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模型。
作者把交會點所發生的新構想層出不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
詹姆士戴森在研發無塵袋吸塵器時,也受到這種思考模式的啟發。
3.白城魔鬼:奇蹟與謀殺交織的博覽會 (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 by Erik Larson)
本書曾獲2004 艾倫坡獎真實犯罪類(Edgar Award Winner for Best Fact Crime) ,並入圍2003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類決選名單。
以下是尚未發現有中譯本的原文書名:
4.“The Story of Design,” Charlotte and Peter Fiell
5.“English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 1850-1980,” Martin Wiener
6.“The Greedy Bastard Diary: A Comic Tour of America,” Eric Idle
7.“The Sketchbooks of Chris Wilkinson,” Chris Wilkinson
8.“The Works: Anatomy of a City,” Kate Ascher
9.“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Michio Kaku
10.“Stuff and Nonsense,” Logie Bruce-Lockhart
熱門文章
Thank you for visiting!
熱門標籤
中國
文學
日本
比爾蓋茲
父親節
主持人
主廚
台灣
名校書單
成功
自然科學
艾美獎
行銷
投資
投資理財
改變人生
兒童讀物
房地產
法律
金馬獎得主
金球獎得主
金融
金鐘獎
雨果獎
政治
科幻小說
科學家
美食
致富
英文
英國
英國王妃
音樂
哲學
旅遊
時尚
站長推薦書單
馬來西亞
健康養生
偵探小說
動畫大師
商業
婚姻
情緒療癒
推理小說
教育
甜點
設計
創業
童書繪本
傳播媒體
奧斯卡獎得主
奧運得主
愛情
愛情小說
補教界
解決問題書單
運動員
電子商務
暢銷作家
歌手
歌詞創作
演員
演講家
演藝圈
舞蹈
銀行家
領導
億萬富翁
導演
摩根大通富豪夏日書單
數學科普
數學家
模特兒
歐普拉
潛能開發
瘦身
歷史
激勵
總統
韓國
醫師
醫藥
繪本
藝人
魔術師
驚悚小說
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