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現代愛迪生」、「英國賈伯斯」之稱的英國戴森公司(Dyson Ltd.)創辦人詹姆士.戴森,為了改良傳統吸塵器,五年內,嘗試了五一二六次的失敗模型,終於在一九八三年成功的設計出無塵袋吸塵器(G-Force)。
戴森生長在英國鄉間諾福克(Norfolk)的中產階級家庭裡,父母都是從事教職工作。回想成長過程,戴森認為,一九五六年,父親因癌症去世,以及愛上馬拉松帶給他人生極大的影響。
父親在他九歲那年離開。
他說:「我覺得自己像一隻被世界遺棄的『落水狗』,再也沒有人可以幫我。所有男孩成長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我都要自己解決,這或許是讓我變成一名『戰士』的主要原因。」
在戴森的自傳《超越可能》(Against the Odds)這本書中,他分享自己的童年經歷。父親的離世,讓他得強迫自己盡快長大;環境的訓練,也讓戴森展現出過人的堅忍。
戴森是家裡老么,在和年長兄姊以及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他得讓自己更堅強,「我任何時候都沒有因為年紀小而準備輸。」戴森事後回想,這些相處經驗,他體會到可以成功挑戰超越自己能力的事。也因此在經營事業過程中,永遠不畏懼大公司的威脅,每一場侵權官司,他都奮戰到底。
求學時期,戴森的成績並非佼佼者,加上身邊沒有父親、朋友不多,讓他在同學間有些自卑羞怯……。然而,十四歲時,戴森報名了學校一場三英里的馬拉松賽,沒想到竟然贏了。
這讓原來在學校表現不甚突出的戴森,對人生重新有了希望,「我發現,原來把大家遠拋在後的感覺那麼美妙!」從此,戴森愛上了長跑,每天早晨六點,他就會穿上跑鞋,在諾福克的鄉間跑步;晚上十點,同樣也會開始長跑,直到半夜。
戴森坦言,和跑步一樣,研發的過程其實是漫長又艱辛的,當他做到第5台模型的時候,第三個孩子出世了;第2627台模型時,資金短缺了;第3727台模型時,要靠老婆出門工作養家……。
後來戴森甚至得拿房子抵押,舉債度日,最後欠下了四百萬美元。
每當想放棄時,他就用愛迪生的名言激勵自己:「我從沒失敗過,我只是找到了一萬條行不通的方法。」
終於模型設計成功了,在日本上市,打開了市場,十年後,年營業額高達九百萬英鎊,戴森所設計的吸塵器,也成了英美日等國的第一品牌,他的投入獲得巨大的回報。
如今,英國每三個家庭就有一家用戴森吸塵器產品,戴森產品已遍及世界五十多個國家。此外,戴森不僅是英國第七大富豪,總資產高達三億英鎊(約五十億美元),更名列 《富比世》(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
您是否也在尋找一條堅持走下去的路,希望戴森的故事能成為您的激勵。
以下我們就來分享這位現代愛迪生,英國戴森公司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推薦書單:
1.橄欖:點亮地中海文明的聖物 (Olives: The Life and Lore of a Noble Fruit)
對許多人而言,橄欖可能只不過是喝馬汀尼時,放在杯底的一顆小小裝飾,但是當你一旦走進橄欖浪漫的國度中,便發現它所呈現出的畫面,竟是人間最豐富盛宴的縮影。它不僅是歐洲飲食文化中觸動奇妙味覺的美食佐料,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作者墨特.羅森布朗(Mort Rosenblum) 曾任美聯社特派員,是詹姆士戴森十分敬仰的作家。他形容這本書,是讓人一看就捨不得放下的書。他與作者還曾約定要在普羅旺斯種下他們的橄欖樹。
2.梅迪奇效應
(Medici Effect: What Elephants and Epidemics Can Teach Us About Innovation by Frans Johansson)
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了解猴子心思的方法;一位大廚混合意想不到的食材,如海膽和棒棒糖,徹底改變了烹飪專家的天地;一位工程師利用螞蟻的獵食行為,想出了監視戰區的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模型。
作者把交會點所發生的新構想層出不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
詹姆士戴森在研發無塵袋吸塵器時,也受到這種思考模式的啟發。
3.白城魔鬼:奇蹟與謀殺交織的博覽會 (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 by Erik Larson)
本書曾獲2004 艾倫坡獎真實犯罪類(Edgar Award Winner for Best Fact Crime) ,並入圍2003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類決選名單。
以下是尚未發現有中譯本的原文書名:
4.“The Story of Design,” Charlotte and Peter Fiell
5.“English Cultur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Industrial Spirit, 1850-1980,” Martin Wiener
6.“The Greedy Bastard Diary: A Comic Tour of America,” Eric Idle
7.“The Sketchbooks of Chris Wilkinson,” Chris Wilkinson
8.“The Works: Anatomy of a City,” Kate Ascher
9.“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Michio Kaku
10.“Stuff and Nonsense,” Logie Bruce-Lock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