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書單】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Hou Hsiao-Hsien)推薦書單

曾被選為二十一世紀全球最有潛力的十大導演,更因為他開啟了台灣電影的世界知名度。

侯孝賢卻說:「除了電影,我什麼也不會,是個傻瓜,做的只是本分事……。」

年幼時就失去雙親,閱讀與電影是讓侯孝賢人生逆轉的關鍵。

在鳳山長大的侯孝賢喜歡看電影。小學時總跟著不認識的「阿伯」進場看電影,國中時,便夥同好友阿雄作假票。他們撿大人撕角的廢票,再把一角粘回去,常常「有蓋章的圖案對不起來」,但撕票的員工從來不會仔細比對。他因此也看遍鳳山三家戲院。

侯孝賢說,影響他的其實是黑澤明等導演的日本武士電影,重要的不是暴力動作,而是武士這種特殊職業的生命哲學。

2015年侯孝賢以《聶隱娘》奪下第68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再度讓世界看見台灣電影圈的軟實力。「聶隱娘」改編唐代作家裴鉶的同名作品,籌拍過程長達10餘年,侯孝賢說:「創作的時候不能想著觀眾,重要的是作品要能過得了自己的眼光」。

侯孝賢在電影發行公司Ad Vitam Distribution訪談中表示,「聶隱娘」故事出自唐代的傳奇小說,他在高中、大學時期就熱愛閱讀這種體裁的文學,也一直想拍成電影;他除了傳奇外,還大量閱讀史料,研究政治背景,鑽研微小細節,瞭解當時的人吃什麼、穿什麼,就連洗浴,達官貴人和農民也各有各的規矩。

從小五開始,侯孝賢就開始看武俠小說,跟著哥哥騎腳踏車去租書店一套套的租來看,「看得很快一下就看光光」,然後又開始租放在旁邊的言情小說,「有什麼就看什麼」。

中學之後,開始看日本的武俠小說,也在學校圖書館借閱一套套如《魯賓遜漂流記》等世界名著。侯孝賢一直保持喜歡看書的習慣,大學時開始接觸唐人小說、傳奇,就非常著迷,就大量閱讀,他對唐代一切如數家珍,像一本活字典,信口解釋就是一堂課。

酷愛閱讀的侯孝賢說:「文字比你想像中厲害多了!會存在腦袋中,比電影要更厲害,不要相信電影,要相信文字。」對他而言,文字能勾出「想像力」,比起影像更自由、不受限。

侯孝賢的父母親分別在他國一、高二時過世,他就像「沒人管」的小孩。他說:「若沒有看書的習慣,我不會有今天,是閱讀安慰了我,文字開啟了我的想像力,沒有童年那段閱讀的經驗,我今天不可能拍出這種片子。」

侯孝賢喜歡閱讀的習慣,也影響了演員。他在拍戲時,從不給演員任何指導,總是一鏡到底,有時一個場景拍了好幾次、甚至好幾年,演員都要自己揣測到底哪裡不對味。

飾演聶隱娘的舒淇演活了這位內心情緒澎湃、卻不能有任何臉部表情的冷酷女刺客。整部電影她只有9句台詞,其他全需用眼神、肢體動作來演。

和侯導有過三次合作經驗的舒淇說:「儘管他從不教我們演戲,卻常丟書給我們看」。

拍戲前期演員要做很多功課,書就是最好的媒介。侯孝賢會丟歷史、唐傳奇、刺客傳、日本武俠小說給演員,讓演員對自己的腳色有更深刻的認識,舒淇稱之為「文字的導戲」。

侯孝賢小時候愛打架,跟「城隍廟」前角頭廝混,但閱讀後改變習性,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無所不讀」,從武俠、言情、翻譯小說看到讀者文摘,因此讓他以不錯成績考上省立鳳山高中。

「愛看書」的習慣讓他奠基厚實基礎,更在日後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大導演。

以下我們就來分享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Hou Hsiao-Hsien)推薦書單:

1.沈從文自傳

沈從文是一個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的傳奇人物。(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曾表示,如果不是沈從文突然過世,他很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而侯孝賢說:我就是讀《沈從文自傳》才開始知道怎麼拍電影。

侯孝賢1982年的時候拍了《風櫃來的人》,在這之前他已經拍了三部電影。但是楊德昌這些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告訴他,拍電影要有一個自覺的觀念和方法。這個階段的侯孝賢特別煩惱:本來我覺得我很會拍電影,可是現在我不會拍了。”

這時,朱天文給了侯孝賢一本書:《沈從文自傳》。它對侯孝賢的改變可大了,他讀了《從文自傳》之後知道怎麼拍電影了。一個人可以承受那麼苦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發生在太陽下面,還可以看到溫暖,看到人性的美好,人的胸懷還可以亮一點,由此建立了侯孝賢拍電影的自覺。

所以後來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已經明顯可以看到《沈從文自傳》的影子。侯孝賢也在多次訪談裏一遍一遍地提沈從文,這是使他受益終身的東西。

侯孝賢自己説:“沈從文的書以前在臺灣算禁書。我看了他的自傳之後,感覺他的視角很有趣。他雖然描繪的是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成長,但他是以一種非常冷靜、遠距離的角度在觀看。”


2.馬修.史卡德系列

 「馬修.史卡徳」是卜洛克最受歡迎的系列。透過一名無牌私家偵探的戒酒歷程,寫盡紐約的豐饒、蒼涼和深沉。

侯孝賢說:「閱讀馬修.史卡德感覺像小時候看武俠小說那樣非要一口氣看完不可。我年少混街頭但沒有混到頂的「遺憾」,或朋友們笑我有黑道情結,在讀他的故事時皆獲得滿足。馬修像牛頭犬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脾氣,有時違犯法律卻又執行維護法律,像在代替上帝遂行公義,都讓我記起少年情懷。這些其實都是類型的元素,卜洛克寫成作品卻非常不類型。我拍類型的結局或許也是這種下場。」

3.蟬時雨

15歲的文四郎,原本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光,猶因著在河畔解救遭蛇吻的鄰家女孩阿福,緩緩萌生初戀的情愫,某日卻因為父親捲入權力鬥爭入獄、被處以「切腹」極刑,人生從此不再光明。

拖著父親的遺體,文四郎成了上位者貪婪慾望的犧牲品,並忍受村民的異樣眼光與譏諷,被迫離開心儀的女孩,也離開他的青春年少。在悲慘命運、不公現實與黯淡戀情的鍛鍊下,文四郎嚴守義理,掙扎茁壯,終於在劍術上獲得難得的成就。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文四郎如何完成父親的遺志、成全的女子,並效力於有益家鄉的勢力呢?

4.祕劍.柳生連也齋

作者五味康祐筆下的人物總擺脫不了沉重的命運:正因為身懷絕技,所以背負著陰暗的命運;正因為武功蓋世,所以避免不了追逐者要求一較高下或是一決生死的命運。情節雖繁卻環環相扣,鋪陳醞釀直見真章,巧妙地透過小說滿足了現代人各種無法饜足的需求。這也是他的劍豪小說為現代人爭相閱讀的原因之一。

朱天文是侯孝賢的御用編劇,朱天文説:從我認識侯孝賢的時候他就總是在談武俠小説,特別和他的童年以及“幫派文化”有關。那是因為他小時候就特別受到“俠義”這個觀念的影響,或是我們常説的“義氣”。如果我們要拍一部武俠電影,侯孝賢一定會從俠義的角度來拍。

5.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人生散文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影史十大導演之一。小津電影作品達五十四部(其中一部為紀錄片),早期作品產量豐富,類型非常廣泛,大多是溫馨喜劇居多。戰後則多為描寫一般庶民生活題材的電影,其中又以《麥秋》、《晚春》、《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為其代表作。

侯孝賢說:「我很晚才開始接觸小津安二郎,直到1985年在法國巴黎居住一個月時終於看到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一看便迷上《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以及《早安》,但最愛的是《晚春》,這部作品是相當透徹的人生體會。」

看過小津的電影,讀過那麼多崇敬小津的影評。這一次,小津親自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拍電影四十年,只走自己的路。不追求新穎技法、不因襲電影文法;拍普通人,說簡單故事。因為他相信: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

編按:東京物語》這部電影,也是讓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林正盛和他父親關係變好的關鍵影片。

管理員

嗨! 來到書單王國的讀者,很高興與您有這個緣分。如果這個網誌能為您帶來幫助,將是我最大的喜悅。 建立這個網誌,是因為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為甚麼智慧與能力無法遺傳? 如果人一生下來不需要重新學習,那會是甚麼樣的情況? 雖然我仍沒有答案,但是關於縮短學習的時間,我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方法,就是觀察那些成功的人,看看他們都讀些甚麼樣的書,受到什麼啟發,或學到那些秘訣。 所以我將世界各地名人的推薦書單,都收藏在這個網誌中,希望您不必在茫茫書海中搜尋,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