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克爾小時候住在前有工廠和一條街道的森林莊(Waldhof)。森林莊是一個混雜商業建築和一般住宅,有倉庫和工廠的地方,像一座島嶼似的坐落於詩情畫意的德國中部小城藤普林(Templin)之內。
有時候小梅克爾會穿過馬路,往下走到一家商店那兒,等父親回家。這個小女孩既沒有上托兒所,也沒上幼稚園,而且很怕馬,這些是她對童年最初的回憶。
喜歡旅行、喜歡交朋友,一直是梅克爾的特質。孩提時她在柏林的奶奶家度過部分假期時光,梅克爾說:「兒童該享有的,我一樣都不缺,那真是最幸福的日子,晚上我可以看電視到十點,早上十點就跑出家門,逛遍各家博物館,一樣展品也不遺漏。」
梅克爾的父親是一名新教牧師,母親曾經是英語和拉丁語教師,在她一歲時,一家人移居到德國東部。她的父母對子女寄望頗高,尤其是父親。威嚴的父親自梅克爾很小的時候起就向她灌輸了一種觀念:必須永遠比同齡人更出色。后來,這個信條便成了梅克爾畢生的座右銘。
2005年,梅克爾勝選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當梅克爾第一次以德國總理的身分出現在電視上時,記者們開玩笑說,「家庭主婦」的時代來臨了。
梅克爾如同每個新手政治領袖一樣,開始執政之後才學習如何當個稱職領導人。然而她耗費心力了解德國人到底要什麼,最後發現原來她獨特的「冷靜執政」,才是德國人最想要的特質。與其說德國人選擇了梅克爾,不如說德國人從梅克爾身上看到了自己。
梅克爾體認到德國人對於政黨紛爭十分厭惡,德國人希望看到問題解決。對於公共政策,其實民眾不喜歡老是看到政府推出說帖解釋。如果是對的事,做就對了,之後再向全民報告執行結果即可。
她被德國媒體暱稱為「媽咪」(Mutti),但就外人看來,她更像是德國民族特質的代表與化身:低調、嚴謹、認真、務實。
在《猶豫藝術家》這本書中,作者更詳細描述了梅克爾如何將原本受人批評的「猶豫、搖擺、小碎步」領導,轉化為正面的信賴,進而型塑德國人「擇善固執」的國民性格。
以下我們就來分享德國首位女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喜歡的書單:
1.聖經
梅克爾說:「聖經是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
2.居禮傳
由於發現了「鐳」元素,居禮夫婦對於科學界的貢獻廣為人知。《居禮傳》是居禮夫人的自傳和她為先生皮耶.居禮寫的傳記,透過瑪麗.居禮的第一手資料與記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兩夫婦對於科學的熱衷與付出。
梅克爾說:「瑪麗.居禮(Marie Curie)的傳記是我幼年時最喜愛的書。」
3.尼伯龍根的指環
梅克爾做什麼事都要三思後行,凡事都要「計畫」,這可說是梅克爾另一項個人特質。
梅克爾喜歡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Ring of the Nibelung),她對這部歌劇的詮釋是:「起步對,滿盤皆對。如果事情一開始就錯了,永遠都不會重歸於好。」
梅克爾不喜歡意外,因為這意味著事情在她控制範圍之外。二○○七年一月,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克里米亞半島黑海濱的住所,接待來訪的梅克爾。雙方會談正要開始時,門突然打開,一隻名為「柯尼」的黑色大型拉不拉多犬衝了進來,對梅克爾聞來聞去,後來躺在梅克爾腳邊。
普丁讓狗突然闖入,顯然是有意為之。一九九五年八月,梅克爾騎著單車去週末度假屋度假,被鄰居養的獵犬咬傷膝蓋,後來梅克爾不再騎單車,也開始對狗保持距離,因此「梅克爾怕狗」在外交圈並不是秘密。
二○○七年那場會談,普丁突然放狗進來,當時照片顯示,梅克爾撅起了嘴唇,雙腿很不自然的緊併,縮了起來。普丁卻是一副勝利者姿態,兩腳分開坐在椅子上,趾高氣揚的往後靠。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當時報導此事稱「普丁用狗來恐嚇梅克爾」。
這種意外是凡事都要「計畫」的梅克爾所不能忍受的。為預防此事重演,此後梅克爾每次與普丁見面,在例行外交禮儀與行程協調中,都會加註:雙方會面時不許出現狗。
4.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
杜斯妥也夫斯基是俄國小說家,探索人類靈魂奧祕的作家。著作影響世界文壇,並啟發尼采、愛因斯坦,以及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思潮、龐克搖滾樂等多方領域。
5.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作品
德國當代最傑出作家之一,與葛拉斯(Gunter Grass)、波爾(Heinrich Boll)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名,但受歡迎程度更勝前兩者。
代表著作包括《德語課》、《我的小村如此多情》、《失物招領處》、《為妳默哀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