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 |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畢業於哈佛大學,隨後,進入波士頓顧問集團任職,34歲辭掉工作,投入手工精釀啤酒創業。
他向親友籌來24萬美金,根據在閣樓發現由曾曾祖父所遺留下來的酒譜,開始在自家廚房釀酒,一頭栽進自己熱愛的釀酒世界。
他所釀造出的山姆亞當斯波士頓拉格(Samuel Adams Boston Lager),又稱波士頓精釀啤酒,是美國銷售第一的精釀啤酒,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十年佳釀」,囊括360個獎座,是全世界獲獎最多的啤酒。
吉姆庫克說:「常有人問,為什麼我有辦法放棄非常棒的顧問工作,走上未知的路去當釀酒業者和創業家。當時我有太太和兩個幼兒要養,我不怕就這樣把人生給砸掉嗎?倘若失敗了呢?」
而且吉姆庫克做夢都想不到,當初最反對這個決定的人,竟是自己的父親。
吉姆庫克回憶:「那是一九八四年的春天,三十四歲的我,要辭掉管理顧問的工作去開啤酒公司。
我以為老爸會很開心,畢竟他是個釀酒師。他爸也是釀酒師,他爺爺也是,還有他爺爺的爸爸。庫克家五代的長子都釀啤酒,我們成了美國世系最長的釀酒師。
從我4歲時喝了人生第一口啤酒,啤酒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有我在,這個世系就能延續下去。有什麼比這個更棒?
但是父親看我的眼神讓我以為,我剛才提議要去搶銀行,而且是有佩槍的保全人員、看起來不好惹的大銀行。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問道。
他對著我搖搖手指。「你絕對沒辦法成功,大廠會把你活活吃掉,把你碾碎,就像對我那樣。」他搖了搖頭。「我們家花了一百五十年,才把釀酒廠的氣味從衣服上去掉。」
父親認為我進入啤酒行業的想法糟透了。
因為在他成為釀酒師以來,啤酒行業正在逐漸衰落。1948年父親進入釀酒學校,當時美國有 1000位釀酒師,而當我創業時,可能只剩 40位了。
他認為我無法與 Bud、Miller、Coors 這些大型釀酒公司競爭,我指著攤在廚房桌上的營業計畫,我跟他講,我並不是要跟這些公司競爭,我只是想做出更好的酒,更豐富、更美味、更高品質,但我不會收雙倍的錢。
我沒有要跟安布(Anheuser-Busch)之類的大個子競爭,我知道他們會把我打垮,可是有別的辦法可行。我要找的酒客是會欣賞好啤酒,願意為了更濃郁、更有風味的啤酒而多花點錢。我確定這些酒客存在,假如我全心全意做出更好的啤酒,就會有人來喝。
父親就這點想了一會兒。「不切實際,現今的釀酒講的就是規模,沒別的。你簡直瘋了!」
「爸,有幾家微釀酒廠都開成了。」事實上有十二家,多半在西岸,品質則捉摸不定,撬開瓶蓋時,你不曉得會是真正出色的啤酒還是科學專題。
「賺錢的有幾家?」老爸問道。
「大概沒有。」
他笑了。「聽起來像是不錯的生意。你是在做啤酒,而不是賺錢。你這麼做撐得了多久?」
他說得對:認為我的冒險會有所不同的理由很薄弱。但我決心離職自創事業,而釀酒則是令我興奮的點子。我想說服他,我沒有瘋。
我們坐在那裡,沒有一個人說話。他無預警地站起身子。「吉姆,跟我來。我想給你看樣東西。」
我跟著他,小心不要碰到頭。我們往前走過箱子和舊家具,來到了一只沾滿灰塵的舊皮箱前,我們把雜誌挪走,撬開了皮箱。
裡頭有筆記本、資料匣和散頁紙,有些上面寫了潦草的字跡,全都因歲月而泛黃。他把資料匣靠在皮箱邊,把它打開,靜靜看了幾分鐘。接著他發出一點咕噥聲,把找到的一張紙抖了抖。
「這是我們家最棒的啤酒配方!很古老,一八六○年代就有了。假如你要做這件瘋狂的事,大可從這道最棒的配方做起。」
他把紙遞給我,讓我看一下。我挪到光線比較亮的地方看,配方上是一款遵循《純釀法》(可追溯自一五一六年的德國啤酒純釀法令)的「全麥」啤酒。
《純釀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消費者保護法,規定啤酒只能含有四種原料:水、酵母、大麥芽或小麥芽、啤酒花。除了麥芽以外,二十世紀的美國啤酒和一些歐洲啤酒幾乎都有用到玉米、稻米和防腐劑,因為這些原料比較便宜,而且啤酒會比較淡、「比較順口」,父親給我的配方完全沒有走這些捷徑,做的是貨真價實的啤酒,純粹而簡單。
而且用的是傳統、幾乎被人遺忘的釀造技法,名稱晦澀難懂,像是「高泡麥汁再發酵」(kräusening)、煮出式糖化(decoction mashing)和冷泡啤酒花(dry hopping)。
我把配方大概掃了一遍,然後看著父親。「你不會後悔給了我這個。」
在我的童年中,老爸的信條就是:每個問題都有解決之道。
父親八十歲時,多年前換的髖關節就不行了,走路變得極為痛苦。同時,媽媽罹患了帕金森氏症,這樣的情況使他們那些退休的「黃金歲月」化為泡影。父親原本可以輕易就感到無能為力並陷入憂鬱,但有一天吃午飯時,他跟我說:「吉姆,你相信嗎?我八十歲了!太厲害了,我從來沒想過活得了八十歲。我們家族沒有人辦到過。真了不起!得到這麼多讓我很開心。」
我在青少年時就做起生意,夏天是割草皮,冬天是鏟雪。有一年夏天,我是替行車道上瀝青。我必須把這些八百磅重的巨大桶子弄下卡車,並把瀝青滾壓到柏油的裂縫裡。我從頭包到腳,連在夏天正熱時也是,以免瀝青碰到皮膚。
雜務和粗活強迫我去解決問題,靠著自己的資源去做。當阻礙出現時,我會想:「好,解決之道就在那裡。也許我看不到,但它就是存在。把答案找出來所需的一切都在我心裡,假如拚了命還是沒看到答案,也許得重新來過。到最後,我就會看到了。每個問題都有解決之道。」
我在一九八四年創辦的波士頓啤酒公司(Boston Beer Company, BBC)帶來的喜悅與目的,超越了我最狂野的夢想。
就算過一百萬年,我也絕對想不到波士頓啤酒會成長到請了上千個員工。我絕對想不到我喝掉了約兩萬四千罐啤酒,並且是工作的一部分。我絕對想不到我工作的日子這麼多采多姿、引人入勝,像是:品嘗實驗釀酒,在我們的釀酒廠主持婚禮,泡在一整槽過期的啤酒裡,設計釀酒設備,年年跑去德國挑選啤酒花,以及被一位嚇到的酒吧老闆持槍瞄準。
以25萬美元成立波士頓啤酒公司,目前是美國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精釀啤酒公司。
以下我們來分享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的推薦書單:
《低歸屬感世代:面對因科技而變得孤獨的一代,管理者該如何找回工作夥伴間的深刻連結?》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推薦說:「在殖民時代,山姆.亞當斯(Samuel Adams)和他的革命夥伴都是在小酒館裡見面,並搭著一、兩杯啤酒來計畫美國革命。《低歸屬感世代》帶我們去重拾了那些必需的人性互動──交談、溝通、協作和共同的熱情。假如你想要釀造自己的革命,丹.蕭伯爾的這本書就是絕佳的指南。乾杯!」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推薦說:「戴明是“品質控制運動之父”,他的觀點被日本公司採納,結果使日本產品攻佔了世界許多市場。戴明對日本的貢獻影響了日本的製造業及工商業,在日本被視為英雄人物。我從書中受益匪淺。
作者戴明在日本有「品質管理之父」美譽,但在美國卻沒沒無聞。直到1980年6月24日,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播出〈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t We?)報導,提到戴明在日本掀起品管風潮,美國才重新認識戴明。
甚至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都稱讚戴明,是世界著名的品質管理大師,對日本與美國都具有難以估計的影響力。」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推薦說:「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不要限制自己的思考空間。如同書中所說,我知道這是世界運作的方式,但嘗試變得與眾不同,變得更好,有何不可?
《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後,成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里程碑,影響遠超過它原先設定的讀者群。即使出版五十年後,仍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論點。」
《千面英雄:70年經典新編紀念版,從神話學心理學到好萊塢編劇王道》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推薦說:「美國神話學大師坎伯分析了世界各地的神話與宗教故事,得出一套全世界最受歡迎故事的基本模式,從此被好萊塢奉為故事創作的王道。《千面英雄》也是一部所有創作者尋求靈感的故事寶庫。」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推薦說:「人人都知道賈伯斯不遺餘力捍衛隱私,這位傳奇性的企業家從未寫過回憶錄,但他在兩年間,接受本書作者艾薩克森多達四十餘次的深入訪談,並允許他遍訪他的朋友、親戚、競爭對手、仇人和同事,總數超過一百人。
艾薩克森寫出「最真實的賈伯斯」,書中描述這位創造力旺盛的企業家雲霄飛車般驚險刺激的一生。賈伯斯執著的個性、追求完美的熱情和狂猛的驅力推動六大產業革命,包括個人電腦、動畫、音樂、電話、平板電腦和數位出版。」
《精釀啤酒革命》 (The Craft Beer Revolution: How a Band of Microbrewers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推薦說:「作者說的故事是,一群啤酒業者的門外漢如何永遠改變了業界。」
High on Business: The Life, Times, and Lessons of a Serial Entrepreneur
美國最大精釀啤酒公司創辦人,吉姆.庫克(Jim Koch)推薦說:「這就是有金色腳指甲的那位老兄在事業上冒險的故事,包括魔術帽釀酒廠在內。是活潑又獨特的笑談故事。」
《金氏世界紀錄大全》Guinness Book of Records